朗朗乾坤,數字化大潮波光閃動。
當數字地球,數字中國概念撲面而來時,在城市中的人們已經開始認同一個事實,數字城市正成為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新秩序、新理念、新環境以及新境界。
而當時間拐點來自至2023時,問道城市下的數字新秩序,有何趨同與新意?又如何在以往求同基礎上以數字技術開道,無縫銜接與平滑升級,成為安防行業另一場體量巨大的“智力角逐”?
一、新數字、大智慧“定調”城市新秩序
先后建設的智慧城市與數字城市盡管概念有別,核心訴求有異,但技術路徑和商業邏輯卻均一致。
數智轉型,先數后智,只有在形成數據并貼合應用的基礎上,城市的智慧化,才可成行。
為此,數字化常提及的數字孿生被智慧城市所吸納后,城市的新秩序在技術上順理成章,市場上也因勢利導。
2016年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拐點之年,當年該項目建設正式被確認為國家重點工程,智慧城市發展進入推進階段。
目前中國智慧城市的試點數量已經占到了全球的62%左右。
而從2020年開始,舉國上下正在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社會治理數字化等不同細分領域的數字化發展。
而在國內各大城市競相發力數字化轉型的背后,一方面是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加快數字化發展的戰略部署,另一方面是為了搶占數字時代的戰略機遇,以數字化轉型驅動城市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全面提升數字時代的城市核心競爭力。
然而,對于正處于城市+數字化階段的數字化城市來說,牢固的數字底座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英國經濟學家巴頓曾說過:城市是一個坐落在有限空間內的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動等交織在一起的網絡系統,這個網絡任何一個節點紊亂,都有可能引發系統風險。
就好比如交通出行領域,充分依托“數字政府”政務云平臺、政務大數據、公共支撐平臺以移動互聯網、5G技術、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主的新一代信息化技術快速提升交通政務數據化水平。
而在數字化的過程中,城市需要將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信息技術全面滲透到各個領域,構建出城市大腦、產業畫像、知識圖譜等,使數字空間與現實空間充分融合。
換個角度來看城市數字新秩序,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似乎已經逐漸成為一條脈絡清晰、競爭加速的子賽道。
就以最貼近民生安防的城市級智慧停車舉例來看,如何走進互聯網,擁抱大數據,走進智慧新時代。
交警支隊布建包括高清監控、高清電警、微波采集系統、智能信號控制系統在內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住建局搭建相關信息平臺,歸集城區各類停車場數據資源,從而與交警方面實現數據對接、資源共享。
依托智慧停車一體化平臺整合全縣停車資源,建立停車設施信息動態更新機制,及時將新建、改造、調整的可利用停車設施信息納入全縣停車資源基礎數據庫。
大力推進全市公共停車場建設、鼓勵經營性停車、商場、企事業單位辦公場所、酒店、住宅等改造智慧化停車收費系統將停車設施接入智能停車一體化平臺。
云平臺做“大腦”,驅動城市停車服務,可以形成幾個數字新秩序特色:
第一是便捷支付,以射頻或手機APP作為用戶停車付費的手段,實現無感支付或遠距離自助支付。
第二是高效監管,利用停車位智慧云平臺監測器進行自動監控、提高停車監管效率,收費員人均監管停車泊位可以達到60-80個。
第三是收費透明,采用電子收費方式,現場管理人員不接觸現金、也不參與收費,只負責停車位監管和設施設備的維護工作。
第四是柔性執法,巡管隊員通過智慧化指揮云平臺接受后臺指令,到指定位置完成違法占道、出店經營、亂貼小廣告等違法行為拍照、罰單處理、等流程,不進行現場的罰款、鎖車等剛性執法。
第五是信息共享,與政府信息辦、交通運行指揮中心、交警違章處理平臺等系統銜接,實現停車信息資源的充分共享。
六是有效規范了停車秩序、凈化了城市空間環境,并方便了人民群眾出行及日常生活。
這就是新數字、大智慧帶動城市新秩序,顯而易見的幸福感提升與提質增效。
二、數字秩序新方法論,以平安提升城市溫度
數字城市,千行百業、萬千場景,而與安防相關聯與建設最徹底的當屬社會治理項目建設了。
從雪亮工程建設延續而來,數字城市的平安建設舉足輕重,是做其他應用堅實的技術底座,在平安的秩序基礎上建立數字秩序,是城市建設的背景邏輯。
那,2023社會治理如何構建數字新秩序?
首先還需在政策層面解讀,依然延續2020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加快用網絡信息技術推進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2022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于勾畫的數字社會治理體系包括五大基本方向,即建設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打造一體化智慧化公共安全體系、打造平戰結合的應急信息化體系、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推進新型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
圍繞五大方向,《規劃》部署了具體任務和工程,可以歸納為兩個維度。
一是由日常性與突發性構成的時間維度。在日常性的社會治理場景中,數字社會治理要能夠保證對社會治理運行狀態的精確把握,要讓服務更精細,治理更精準。
深化公共安全視頻圖像建設聯網,加快圖像識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治安防控領域中的深度融合應用,提升社會治安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精準性;
到2025年基本健全多部門協同的災害事故信息報送、預警發布、信息共享和應急處置機制,基本建成精細化服務感知、精準化風險識別、網絡化行動協作的基層智慧治理體系。
在突發性的社會治理場景中,數字社會治理要為提高對事件的響應和處置能力,以及對多部門之間、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協同應急反應能力提供高效支撐。
打造平戰結合的應急信息化體系,全面提升多部門協同的監測預警能力。
二是由區域、城市與鄉村構成的空間維度。區域、城市和鄉村面臨的社會治理問題不同,數字社會治理的任務也不同。
數字社會治理可以以城市為中心樞紐,實現區域和城鄉的聯動治理,保障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信息化充分平衡發展。
提出圍繞公共交通、快遞物流、就診就學、城市運行管理、生態環保、證照管理、市場監管、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等重點領域,推動一批智慧應用區域協同聯動,促進區域信息化協調發展。
有些工作則需要在微觀層面保證其回應性,適宜于放在基層或鄉村推進共建共治共享。
要加快打造智慧社區,充分整合民政、衛健、住建、應急、綜治、執法等部門系統基層入口,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治理平臺。
有了一紙定調,雖然市場變幻萬千,但建設目標與愿景萬變不離其宗,抓準了方向,數字新秩序方興未艾。
還是舉例來看,談及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上海當仁不讓走在最前沿。
最開始的平安城市建設,上海都是全國前沿科技的試驗田與急先鋒,這座科技標桿之城,2023的數字之道與秩序之能有何經驗之談與借鑒之處。
上海長寧區是個先例,推進數字城市建設,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數據資源利用體系、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和普惠化應用格局,打牢數字養老、數字安防、數字教育等各方面應用示范的數字底座。
長寧區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中尤其強調政法工作的基礎性和支撐性作用,在做實政法綜治方面進行了率先探索,在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相關的工作要求下,長寧區由區委政法委牽頭、公安分局具體實施,開展了雪亮工程和智能安防建設。
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政法綜合治理模式創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體系重構,為市域社會治理提供了堅實的底座。
該區準確認識了數字社會技術構造,將數字底座作為數字社會建設及其治理的基礎支撐。
同時,長寧區拓展公共數據采集渠道,實現物聯感知數據、業務數據、視頻數據、地圖數據、互聯網數據、企業數據等數據的合理采集,形成城市大數據的硬件層。
目前,長寧已經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數據資源利用體系、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和普惠化應用格局,在數字養老、數字安防、數字教育等方面形成單點應用示范。
相關工作為“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以及“兩網融合”的平臺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底座。
數字新秩序還有其他的“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面就是在數字化社會治理基礎上,打通“數據煙囪”。
以南寧市為例,青秀區開發的“青秀通”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通過推動數據協同的一體化,治理制度的多規合一,尋求空間治理從分治到合治,實現政府行政處理能力的數字化改革、創新和發展。
城市居民可以通過青秀”平臺,拍攝上報案件、投訴不文明行為等,讓城市治理更智慧更溫暖。
通過智慧系統、平安工程的建設和實施,城市服務APP、政務公眾號、新媒體平臺、智能系統等的使用,連接治理主體和治理客體,將治理服務下移觸及基層,精準傳達個體及群眾需求,構建城市服務數字化綜合體系,可提升治理的有效性,降低和消解治理過程中產生的風險。
具體而言,城市城區實施常態化、制度化網格管理,能有效作用于宣傳防疫信息、重點人員排查、疫情人員隔離、提供防疫物資、環境衛生整治等工作領域。
三、結束語
數字城市的數字秩序,不可能一蹴而就,項目本身也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在治理建設方面,數字賦能城市治理意的技術場景和治理場景的應和本身就是一大“坎途”;另一方面,數字技術也可能對城市治理產生治理負荷。
治理主客體秩序失調、治理規則滯后、治理模式失衡、治理場景制約以及數字技術嵌入的廣泛性和深入性帶來的個體隱私和公共利益的可能性矛盾。
賦能無限,治理有限,這與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是同理,只是商業征戰與為人處世的對象不同而已。
可以看出,數字城市新秩序的建立,如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這段歷程就是數字建設下的“城市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