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綠色生態意識的提升,城市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
通過全球范圍的城市調研和觀察,德勤對2030年的城市發展進行了展望:以人為本的公共空間、普及的智慧健康社區、以人工智能實現城市運營自動化……這些趨勢打開了未來城市生活的想象,也能夠為當下城市發展的技術方向與理念提供借鑒。
01.規劃綠色公共空間
城市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空間。盡管人們對城市的傳統印象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但是隨著全球“碳減排”目標的推進,以及對健康關注度的提升,未來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將更以人為本:街道綠樹成蔭,公共空間靈活新穎,成為兼具生活與社交屬性的宜居中心。
清潔、綠色的城市也將有利于“碳中和”的實現。城市綠化帶可以有效儲存和消耗二氧化碳,而合理的綠色規劃將有助于降低2-8度的氣溫,從而降低空調需求量,減少城市電力消耗。
02.構建智慧健康社區
在老齡化背景下,預防醫學需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人工智能、GPS定位、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支持下,未來城市有望構建更成熟的智慧健康社區,即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個人積極管理自身健康;同時基于社區,逐步打造運行于傳統醫療體系之外的實體,形成有效的疾病預防機制及醫療生態。
隨著我國不斷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互聯網醫療將在城市社區服務中承擔更重要的責任,來助力不同場景的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升級需求。
03.打造“15分鐘城市”
“15分鐘城市”即通過城市規劃,在步行或騎行15分鐘范圍之內,提供大部分便利設施(尤其是雜貨店、生鮮食品超市及醫療機構)。
在這種新型方案中,城市將建立集工作、居住、醫療、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社區,降低居民不必要出行的需求,從而減少碳排放;并進一步增強社區歸屬感,提高可持續性和宜居性。而在老齡化趨勢下,15分鐘城市也將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一站式”養老服務。
04.加速低碳智能出行
技術的進步和應用催化城市出行的飛速發展。在未來十年中,隨著電氣化、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和互聯基礎設施等逐步普及,以及對碳減排需求的增長,低碳智能出行的趨勢將進一步加速。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滲透率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678萬輛,產銷量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據測算,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826萬輛。
05.實踐循環經濟與本地生產
資源決定著城市發展的上限,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實現長遠發展?未來,城市將形成基于生命系統的經濟模式,實現資源的良性循環和共享。
一方面,通過在產品和材料的生命周期結束時進行回收和再生,形成循環經濟,發揮資源的最大使用價值。同時,增強城市的本地生產能力,如在屋頂或其他可利用土地上進行城市耕作,以提升城市應對糧食供應的韌性。
發展循環經濟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公布《“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循環型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資源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
06.通過人工智能實現城市運營自動化
在AI、5G、大數據等技術的驅動下,城市將逐漸形成大規模連接的生態系統,擁有廣泛的物聯網、數字解決方案和應用程序。未來,依托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以數據洞察為驅動,智慧城市將提供城市的整體景觀,實現預測分析和事件管理,并提供運營建議。
根據住建部統計,我國智慧城市發展快速。截至2020年4月,我國累計智慧城市在建試點數量達到749個,占全球總數近一半,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07.強化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
隨著數據與服務變得高度整合、互聯,近年來網絡威脅不斷增加。據咨詢公司Cybersecurity Ventures預測,2021年全球因網絡犯罪導致的損失將達6萬億美元,幾乎達到世界經濟的10%。因此,維護網絡安全、防止隱私泄露成為智慧城市發展至關重要的目標。
2021年以來,我國相繼出臺《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多項法律法規,釋放了更多極具操作性、執行性和實質性的規定,也進一步驅動網絡安全技術產業的發展。
08.利用人工智能實施監控和警務預測
隨著生物識別、智能攝像頭、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未來城市將采用更廣泛的智能解決方案,以實現城市改善、重大事件管理等。
除了安全和犯罪偵查預防之外,人工智能等追蹤系統在可持續發展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可用于追蹤城市污染排放,助力形成合理的碳排放指標,并在賦能“碳中和”目標達成方面貢獻力量。